云上菌时光

来源:丽江日报 日期:2017-09-29 09:20:00 【字体: 视力保护色:

  六月刚过,雨势渐猛,人们刚尝完野蘑菇的鲜味,山林中的各种菌便相继破土而出,等待舌尖收割。山间云雾缭绕,晴雨交替的天气适宜菌子生长,这时候,捡拾菌子美好时光也就来了,我诗意地称这段时光为云上菌时光。云上菌时光,便是品尝野味的美好时光,也是品味人生酸甜苦辣的时光。

  找菌子

  小时候,地处宁蒗和永胜交界处的故乡木耳坪,大部分村民经济来源似乎只有三种途径:种点农产品售卖、上山找菌子卖、出去打点零工。上山找菌子卖,这是有季节性的,也是技术含量最低的活。村南拾佳哈诺山、村西麻金拉达、村北拉达伙普是盛产牛肝菌的三大山林,拾佳哈诺山黄牛肝较多,麻金拉达羊肝菌相当漂亮,拉达伙普灌丛中的牛肝菌个头较大。林中也有松茸,但产量不高,因此,牛肝菌一公斤10—20元的时候,松茸一公斤售价曾高达上千元。找菌子,要讲究天气,最好的天气就是白天天晴晚上雷雨。老人们说,打雷的时候,菌子都被“吓出来了”。然而,事与愿违,总的来说,阴雨天气较多。这样的天气,不仅淋坏了找菌子的人,还影响荞麦的收割和其他农作物的成熟。找菌子,其实也要讲究运气,同样一片山林,同样一块出菌地,一拨人提前进去,没有找到,等你找到时,好端端一个菌可能被别人踩得稀巴烂了,好一阵惋惜;如果一切完好,那瞬间喜上心头,如同一朵菌伞在林间开放。如果起得太晚,那当天的收获肯定甚少,有道是“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找菌子,也讲究“天道酬勤”。除了“天时地利人和”,有时候,还得祈祷。上山路上,会有一个众人捡拾石头堆成的“尔波”(彝语,相当于藏家的玛尼堆),当人经过的时候,一定要捡拾干净的树枝、石头放在上面,以示祈愿,也感恩自然的馈赠。上山找菌时,口中可以这样念念有词:巴木俩九安恩啦,木皮木泽安恩啦,木芝阿波仁安恩啦......(彝语,大意为我要找到好多的牛肝菌、奶浆菌等)。

  来村里收购菌子的人,起初多数为来自永胜的“菌老板”,他们一人背一个筐,筐里放一杆秤,步行几十公里,早上10点左右来到村里,下午2点左右返回,找菌子的人一定要趁他们走前完成交易,不然的话,菌子成过夜菌,成色就变得难看,水分减少,收入自然少了很多。后来,村里有人取得了生意经,便在村里临时设了收菌点,大致收购牛肝菌、松茸、鸡油菌、老人头这四类菌子,有了竞争,“菌老板”们随后便不见了踪影。

  找来的菌子能换成钱,这是支撑每个找菌子人的坚强信念,一个暑期下来,可以收获百元至千元不等。我和我哥在读三四年级的时候,仅有10多元的卖菌收入,而后来日渐增多。有的人用菌子钱换来柴米油盐,有的换成烟酒,而我的变成了学杂费、买铅笔和作业本的费用。开学的时候,还可以添一件新衣裳。偶尔,可以来一包大猩猩泡泡糖或一包夹心饼干解解馋。

  “我已经看见/我们的脸庞轻轻靠在一起/雨水滋润出你的温柔/汗水浇灌出我的明天。”这是小凉山彝族诗人阿鲁中华在《最爱牛肝菌》中的诗句,他将在林中捡到牛肝菌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可以这么说,菌子陪我度过了那段极度贫困的岁月,因为有菌子在,我的读书生涯才不至于被中断。那些风里雨里山间找菌子的情景,现在俨然成了甜蜜而忧伤的回忆;而找菌子时付出的汗水,也浇灌出了我的明天。

  吃菌子

  我感觉,城里人什么菌子都敢吃,煮、炒、烤、凉拌,做法多样,色味俱全,而在我们村里,就显得简单多了。牛肝菌、松茸、鸡油菌、老人头,这四种菌子,我们是舍不得吃的,因为可以换钱。偶尔有朵松茸因为进虫“菌老板”不要了,便可打上半斤包谷酒泡着喝,强身、益脾、理气,功效甚好。

  吃菌讲究时节,除了野生蘑菇,大部分的菌只能等到彝族火把节过后才能吃,其中缘由我也不得而知,大抵只是为了安全吧。然而,这是祖训,必须遵从。

  吃菌还得讲究方法。尽管村里也有见手青、红菇、青头菌、扫把菌、谷熟菌等可食用菌类,但村人也不怎么吃,更别说那些叫不出名的菌类了。这种做法,从源头上杜绝了误食毒菌的可能性。村民最爱吃的菌类当属奶浆菌了,奶浆菌可生吃,也可以炒、烤着吃,味道鲜美。生吃的较少,容易中毒; 炒吃的时候,除了放蒜瓣辨别是否有毒外,还用火塘中烧红的火钳拌一下,这也是祖先的经验。如果在山上放牧,那就先烧一堆柴火,烤上几颗洋芋,等洋芋近熟,便钻进旁边的树林,随手捡些奶浆菌,在炭火上烤熟,放点盐巴,就着洋芋,这美味,只有吃过的人才知道。当然,索玛树下长的菌子不能吃,容易中毒,这也是祖训。

  找菌子吃

  在北方求学期间,我十分想吃一顿正宗的家乡野生菌,我想,只要我能回到家里,便可大吃一餐,结果却是事与愿违——暑期,我多半选择勤工俭学,即便回家一次,逗留几天,杂务缠身,难以解馋。云南食用菌资源非常丰富,数量、产量、质量在国内独领风骚,菌子远销到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即便在国内的小超市,也有诸多产品销售。那些袋装灌装的牛肝菌、鸡枞菌等休闲食品,虽然伴我度过了诸多美好的时光,但现在却很难再吃到了。

  丽江花马街有多家野生菌餐馆,工作之后,我去尝过几次。炖土鸡,或者杂菌一锅炖,用的是干货菌,比起鲜菌,味道多少差点;比起那些人工菌,味道却鲜美很多,但价格昂贵,更别说要吃一顿羊肚菌了。七八月间,在古城区祥和路的宁蒗土鸡店,能吃到奶浆菌。这对我来说,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在某些永胜小吃店里,也能吃到炒菌子,价格也亲民。

  丽江城周边的山上,也盛产各种野生菌。朋友圈里,有各种晒图,不管能不能吃,先捡起来一阵狂拍狂晒,至于后面他们是怎么吃的、好不好吃,我也就不知道了。稍“好”一点的,半夜晒出夜宵,名曰放毒,却忘记了邀请朋友——我一次也没有被邀请过,也难再上山找菌子了。

  云上菌时光,充满了浓浓的乡土味,也深藏着暖暖的人间爱。如果让我说出对它的感受,那就是:干净如泪水,一碰也能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