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一”,由共青团丽江市委主导的“丽江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携手市妇联、玉龙县妇联等单位,分别到了玉龙县奉科镇新民小学,石头乡中心完小、幼儿园及石头中学,太安乡太安村,同这些大山深处的孩子和老师们,度过了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儿童节。
本次活动除了给孩子们送上精美的节日礼物外,更主要的是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老师们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和师生们以讲座、课堂教学、拓展游戏、心理陪伴、个案辅导等方式,打开了师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心门,提升了师生们的自信,有效促进了大山深处心理健康教育的空白。
活动结束后,我们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那些寄宿制幼儿园小朋友无助的眼神、留守小学生那句“妈妈,你能不去打工吗?我要你,不要这些礼物”的话语,都像尖刀一样扎在我们的心里。
“六一”期间,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团体、机构组织、爱心人士等社会各界表现出了对儿童的高度关注,组织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孩子们也很兴奋,各种表演也很精致,家长的参与度极高。特别是在城里,活动做得很好,为孩子准备的礼物和奖品也多。但是,走进大山深处,情形就不同了。虽然学校的房子是最好的,教学设施设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师生的生活和住宿条件等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的时候、与他们课堂互动的时候就能感觉到,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时间节点的关注,而是家庭的温暖、父母的长期守护和陪伴,这些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是需要安全感和心灵的慰藉。
在活动中我们观察到,寄宿制学校的低龄儿童中,已出现个别儿童面部肌肉严重抽动的情形,这是典型的安全感缺失症状。因为父母过早地远离孩子,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便会出现环境适应不良症,症状就是面部肌肉抽动、咬指甲、撕扯纤维毛发、害怕某些东西等。那是对父母陪伴的一种渴望!
我们发现,农村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他们的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的确与城市里的孩子有一定的差距,在意识形态和梦想追求方面,也有一些偏差。这些都与家庭教育、父母的陪伴缺失、孩子的心理健康等因素关系密切。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首先,由于陪伴的缺失,比如缺少父亲的陪伴,孩子会出现4个方面的问题:各种上瘾;暴力行为;出现无力感;没有方向感。寄宿制只有物质环境,没有心理健康的环境,这样的伤害是是终身的,不可逆的。童年如果缺失了爸爸的陪伴,孩子的安全感和方向感及力量感就没有了。快乐的人生取决于快乐的童年,一个人有了快乐的童年,就算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有叛逆,但不会很影响他人生的后期,反之,则问题严重。其次,是老师角色的错乱,老师一会儿是老师一会儿是父母,这种角色的冲突会使孩子无所适从,他们的这种内心冲突会让孩子的人格产生对立,这种伤害在孩子末来生活中伤害是比较大的,这种终身的伤害,需要用一辈子来修复。
因此说,父母亲和家庭的爱才是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这样说,不知道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家长是否接受,但它已经成为我们真真切切的一个担心,而且在我们孩子身上的的确确已经出现。
作为专业心理健康从业者,我们要关注的东西很多,比如,我们首先应该关注这些学校的老师,我们要为这些老师做心理健康的辅导,因为这些学校的老师,他们的心里是纠结的,角色是混乱的。其次,这些学校的孩子是特别值得关注的,因为当下正是我们定点扶贫和精准扶贫的关键时期,这些孩子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建档立卡户”的子女,对于目前的贫困状态,在扶贫过程当中会发现,贫困是因为内心的不觉醒,并不是因为自然环境条件与他人有多大的差异。唤醒大人的内心我们难以做到,但我们可以通过培训老师,去影响孩子,至少我们不能够在现阶段把这种贫困产生代际的传承,这种贫困的代际传承在这种家庭中太容易形成。所以,我们下乡去陪伴,我们讨论这样一个话题,一个是为了发现,另一个是为了警醒自己。在做这个工作的时候,除了警醒自己的,同时是不是也做一个引领的工作?我们唤醒了他们的孩子,能不能把我们的方法推广到其他的单位里边去,让我们的扶贫工作更加有方向、更加有目的。
作为职能部门的各级单位,有没有想过,除了“六一”节以外,能否把类似的关爱活动形成常态化机制,让更多的服务机构替代职能部门去完成社区服务?让更专业的团队系统地、长期地为农村留守儿童、农村寄宿制儿童送去专业的关爱和陪伴。之所以把“大山深处的儿童节带给我们的思考”作为一个话题来讨论,我们想做的就是要让社会各界和广大的家长朋友们,真正地来关注生活在边远山区和广大农村地区的儿童,希望他们有更高的觉悟、更广的角度、更深的意识、更科学的方法来长期关爱这些极需关爱的孩子,而不是仅仅借“六一”这个节点造造势、秀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