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龙县黄山镇文华居委会文笔一社,背靠文笔山,面朝文笔海,民居鳞次栉比,民风古朴无华,是典型的依山傍水之村,风景十分优美。难怪腰缠万贯的广东老板、福建老板不断前来文笔一社,提出整村开发,要搞旅游。新任村长和石全,丽江县第七中学初十班毕业,他又是怎样看待老板提出的开发计划呢?他说,文笔一社经济发展滞后,比较贫穷,需要钱;但是,我要吸取人家失败的教训,学习人家成功的经验。先把村史研究起来,风土文化研究起来,再用历史文化引导村民发展旅游,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之路。
村长知道笔者喜欢研究乡土文化,就把村史文化研究一事交给了笔者。2017年5月,我多次前往文笔村,采访了这几位老人:一社村民杨天朝,83周岁;和玉清,73周岁;和正典71周岁。二社村民和志国,89周岁。三社村民和文华,89周岁。四社村民和丽新,55周岁。另外,还采访了文华上村村民和学忠,82周岁;文华中村村民和尚直,81周岁。
从传统意义上说,文笔村共有5个自然村,纳西语称“森笔洼本”。民国时期,文笔村有100户之说,纳西语称“森笔的希究”。现将村名逐村考证如下。
一、文笔一社名考
文笔一社,纳西语称“鲁三古”,翻译成汉语,“鲁”,石头;“三”,斑点;“古”,上方。整句意思为居住在五花石上的村子,可简称为“花石村”。地质变化非常奇妙,文笔一社往东南为高尔夫球场,属五台山自然区域,所有石头呈现为白色。文笔一社往北为二社、三社,属文笔山自然区域,所有石头呈现为黑色。民国时期,“鲁三古”有23户,今有87户。
二、文笔二社名考
文笔二社,纳西语称“蒙坞”,翻译成汉语,“蒙”,下方;“坞”,村子,古汉语也有村子之义。整句意思是居住在下方的村子,可简称为“下村”。通过我的实地考察,发现,坐落在南面的一社,地理位置明显高于二社。坐落在北面的三社,地理位置也明显高于二社,显然,文笔二社被称为“蒙坞”,因为它坐落位置较低。
另外,文笔二社还有一个名称,纳西语叫“本的”,翻译成汉语,“本”,村子;“的”,大。整句的意思是大村子,可简称为“大村”。民国时期,“本的”有38户人家,户数、人口、面积都要大于一社、三社,所以被称为“本的”。现有132户。
三、文笔三社名考
文笔三社,纳西语称“鲁纳古”,翻译成汉语,“鲁”,石头;“纳”,黑色;“古”,上方。整句的意思是居住在黑色石头上的村子,可简称为“黑石村”。文笔山,石头非常丰富,南面石头呈五花色,北面石头呈黑色,文笔三社坐落在北面黑色石头上,所以叫“鲁纳古”。民国时期,“鲁纳古”有18户人家,现有48户。
四、文笔四社名考
文笔四社,纳西语称“吉土品”,翻译成汉语,“吉”,水;“土”,产生;“品”,旁边。整句的意思是居住在水源旁边的村子,可简称“水源村”。文笔山上深藏着文峰寺,寺旁有一个水源冒水。水源旁边有个村子,就是“吉土品”。从村名中,我可以这样推论,先有“吉土品”村,后有文峰寺,否则,村名应该随寺叫文峰寺村。据考证,“吉土品”最初有3户,民国时期有5户,现有28户。1949年初,“吉土品”是地下党的联络点,叫山南联络点,地下党领导人和万宝等多次到过此地。
五、文笔五社名考
文笔五社,纳西语称“拖举啃”,翻译成汉语,“拖”,松树;“举”,山坡;“啃”,本意为脚。整句的意思是居住在松坡处的村子,可简称“松坡村”。该村在文峰寺西面500米处,民国时期,有6户人家。1966年,工作队驻进“拖举啃”,实施整村搬迁,原计划搬往文笔四社,因为,离四社比较近。但是,四社的地理位置也在山上,合并后仍在山上,有人不同意,最后决定一次迁到山下平坝地区,与文华行政村的上自然村合并。现在,从“拖举啃”搬迁下来的人家已发展到10多户。“拖举啃”原地,今天仍存遗址,断垣残壁、废弃农田还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