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阿姆妮惹》获得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小型剧(节)目资助项目。2017年,项目组成员行走于小凉山的各大乡镇,完成了节目在15个乡镇以及县城的巡回演出,11月,节目还走出了小凉山,走进与宁蒗一衣带水的大凉山。虽然辛苦,但节目组的成员,感受到的更多是感动。“就算演出时间再晚,村民们都会前来等待,把属于凉山老人们的集体记忆演给他们看,演给他们的子孙后代看,很多人热泪盈眶,对我们来说既是鼓舞,又是感动。”项目负责人鹏佳说。
担忧:如此优美动听的音乐或许会被世人遗忘
无伴奏女声小合唱《阿姆妮惹》,是流传在四川凉山和云南宁蒗彝族地区的叙事长诗及“哭嫁歌”《阿嫫妮惹》的缩影。
按照彝家的规矩,姑娘出嫁的前夕,女家的客人前来庆贺时要唱《阿姆妮惹》歌,前面部分属于叙事歌,描述的就是女儿成长的过程,因而旋律优美动听,音调抒情,曲调婉转、平稳、属于平腔的歌唱。后半部分吟唱身世不幸,哭诉被父兄强迫远嫁他乡而不能与亲人团聚欲死不能,欲活无奈的悲惨境遇。这部分既有叙事歌曲的特点也有哭嫁歌的特点。音乐情绪低沉、旋律婉转悲伤,出现尾音的拖腔。主要控诉了彝族封建包办婚姻对彝族妇女幸福生活的残害。同时,也表现了远嫁他乡的儿女思念亲人的思乡之情,出嫁以及嫁到婆家后的痛苦生活。
在大小凉山,很多传统婚礼上,歌曲依然被传唱。然而,这优美动听的传统音乐,传唱度越来越低,或许不久的将来会被世人所遗忘。2012年10月宁蒗县委宣传部组织剧目编导组开始深入宁蒗彝族自治县各彝族村寨收集《阿姆妮惹》文字资料及音频资料。
感动:民族文化正是由他们这样的民间艺人代代传承而得以保留下来
宁蒗的战河、西布河、永宁坪、跑马坪、蝉战河、烂泥箐、红桥、新营盘、西川、宁利、大兴等乡镇都有彝族聚居区,这些区域都布满了调研组的足迹。他们或在彝寨火塘边聆听老人演唱悠扬的古歌,或在村头寨尾暗探远嫁少女倾诉的幽幽情思,或在田边地角采集劳作歌谣,或在山间林中寻访山野牧歌。对彝族民间音乐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采访、录音、录像。
下田野开展调查、采风的时间长达两个多月,远远超出了原计划的时间。其间,接受调查、采风的对象超过了100多人,很多时候尽管路程遥远,还是会反复两三次的前去采集、核对。在这个过程中,据成员鹏佳叙述,很多彝族老人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住在战河乡木耳坪村83岁的阿嫚育洛老人,身体虽然很差,喝水都不能自己举杯了,但是她依然热情地为我们反复演唱了《阿姆妮惹》等传统歌曲;住在战河乡松树河村的哲拉莫三次接受我们的采访,有一次,还请他来到离他家七公里外的战河乡政府,他也不辞辛劳前来,不厌其烦地接受我们的采访。还有在红桥乡大梨树村二坪厂,听说我们前来采风,全村人都集中在一起,集体接受我们的采访。”正是这群老人的共同回忆,才整理出了《阿姆妮惹》这样经典的彝族原生态音乐代表作品。是他们为调研小组保留并演唱了许多彝族原生音乐。“我们的民族文化正是由他们这样的民间艺人代代传承而得以保留下来。民族文化尤其是彝族原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他们功不可没。
顾虑: 小凉山彝族传统音乐会否消亡?
民族文化传承的可贵,固然让调查组成员感动。但感动之余,更多的是顾虑。
有时候栉风沐雨、跋山涉水,采访两三个村寨都没有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看到小组成员们那种失望而无奈的表情时,心中总有一种难以言表的辛酸。”在失望之余采集到哪怕是一点点有价值的歌谣时,小组每个成员都会由衷地感到欣慰。为何调研过程中如此跌宕?在调查、采风的过程中,让调查组成员感受到更多的是失落和担忧和顾虑!这也更让每个成员坚定把这美好音乐保存下来的决心。
一般来讲, 宁蒗彝族民间传统音乐产生有其特定的时代和特定的环境,是农牧业时代相对封闭环境的产物。宁蒗彝族民间传统音乐的声音和内容都呈现出自然的特征,而小凉山彝族经济社会生产自给自足的封闭特点,又使彝族民间传统音乐带有强烈的地域风格和民族性格。
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出现,彝族民间传统音乐已经面临加速变异的残酷现实。加之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人们自身观念等的改变,都将使小凉山彝族传统音乐产生变异,甚至消亡。
其次,主流音乐文化兴起,对宁蒗彝族民间传统音乐的冲击和挤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从大小凉山走出了用流行音乐演唱的一批歌手,他们的歌声吸引了一大批的彝族听众。加之大众传媒诸如广播、电视、互联网等高度发达和普及,极大地改变了小凉山彝族人民传统的生活方式。现代意义的音乐特别是流行音乐占据着大部分彝族人尤其是青少年业余生活的空间,现代音乐、流行音乐全方位地涌进现代彝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在彝族传统的节日、婚嫁等场合,哪怕是在穷乡僻壤之中,已经没有了悠扬的古歌,取而代之的是现代音乐、流行音乐,到处是震耳欲聋的摇滚音乐。
彝族人审美和娱乐方式在改变,老百姓对自己的传统音乐文化也不再倾注那么多的热情了。听听现代流行音乐这无可厚非,但是,关注和演唱彝族民间传统音乐的越来越少,小凉山彝族民间传统音乐消亡的速度就越来越快。
彝族民间传统音乐是彝族人民几千年来集体创作的智慧结晶。可是,今天能唱的已经是寥寥无几,这些即将消亡的文化形态如果不能及时地予以记录和保存,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销声匿迹,无迹可寻。人类历史上有许多遗失的文明,为后世留下了永久的遗憾,这种损失一旦产生,将是无法弥补的。(此段引自宁蒗县文化馆相关撰述)
欣喜:“国家级”项目资助,会让优美传统音乐“活起来”
2012年3月,编导组召集彝族专家学者召开《阿姆妮惹(妈妈的女儿)》创作专题研讨会,宁蒗彝族自治县文化馆于2014年6月至2015年2月,完成《阿姆妮惹(妈妈的女儿)》终稿。2015年3月进入《阿姆妮惹(妈妈的女儿)》女声小合唱排练阶段。2015年5月,根据彝族古歌《阿姆妮惹》改编了小型剧(节)目女声小合唱《阿姆妮惹(妈妈的女儿)》,2015年11月,小型剧(节)目《阿姆妮惹》参加云南省第九届歌舞乐展演,获得“彩云奖”金奖和“彩云奖”传承奖。2016年8月,获得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小型剧(节)目资助项目。
国家艺术基金,是中央财政拨款,同时依法接受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一项公益性基金,于2013年12月30日正式成立,旨在繁荣艺术创作,培养艺术人才,打造和推广精品力作,推进艺术事业健康发展。获得此项目资助的《阿姆妮惹(妈妈的女儿)》再度流传在彝乡上空。在宁蒗,已经陆续有12人加入该剧目的排演,人数还在不断增加中,每次演出都是一次传承、传播的过程。相信不久的将来这美好的传统音乐能够再在彝乡“活起来”,声声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