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之南,高原之上,雪峰如聚,险峡雄峙,江涛奔涌,天高云断,青藏高原连着云贵高原。这里的每一种颜色都蕴含着动人的神话传说,每一个褶皱隐藏着深厚的民族记忆。千百年来,国人一直视这一区域为天界神川,隐喻着文化的边界。稀氧的高原、迥异的生活习俗、彻骨的严寒、强烈的紫外线,挑战着人类的极限,不少人视之为畏途。但,这里绝非是生命禁区、文化孤岛,历史上有一条久远神秘的古道穿越其间,挑起了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两大文化圈的交流之重任。正是这条古道,在地球第三极,在生命禁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文化奇观、信仰高峰;正是这条古道,促进了不同区域、不同族群、不同信仰的人们声气往来,息息相通,成就了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共荣共存的多元宗教,互通有无的商贸经济;正是这条古道,使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紧紧相连,并延伸到内地国外,成为中华文明的文化动脉、文明通道、经济走廊。这就是茶马古道。
这条古道至今仍在闪烁着深邃的文明光芒,散发出无穷的人文精神、文化魅力。这种历史魅力可从它串起的地名中就可感受得到:西双版纳、普洱、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康定、雅安、昌都、拉萨、加德满都、加尔各答……从热带雨林到高原雪域,一座神山连着一座神山,一条大河连着一条大河,一座古城连着一座古城,一个民族连着一个民族……
也是一条多个民族和谐共处,多元宗教共生共荣的人文通道。这里有汉传、藏传、南传佛教的极乐世界,有人神共荣的香格里拉,东巴象形文字诠释的玉龙第三国,本主与民家血脉相连的南诏故地,汉藏相融的康巴重镇,茶香飘逸的普洱名城。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也在这一世外乐园中并行不悖,藏族、纳西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彝族、拉祜族、傈僳族、普米族、布朗族、阿昌族、独龙族、怒族等多元民族信仰在此生根繁衍,是这里的兄弟民族开拓了这条通向世界屋脊的“天路”,是这些熠熠生辉的名邦重镇构成了茶马古道的筋骨,是这些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的民族文化构成了深厚鲜活、丰富多彩的茶马古道文化。
茶马古道与叱咤风云、生龙活虎的中原、江南、岭南、荆楚等地域文化相比,它地处西南文化版图,已习惯了这种被忽略、受蒙蔽的历史窘境,以致这么长时期以来没有一个成形的名称。国人谈到华夏文明、汉唐气象的文明通道时,总把目光聚集于万里长城、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这些炙手可热的历史线路上,长城举世闻名,千古流芳,情理之中,而丝绸光鲜亮丽,京杭名震天下,一陆一水,阔绰宽敞,流金溢彩,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巨贾名流早已把这两条路的传奇远播遐迩,更何况在上千年来史家笔下有关它们的记载已成篇累牍、汗牛充栋,它们更多的并非默默无闻,而是不可承受之重。
发现茶马古道之所以成为20世纪末的一个重大文化事件,缘于历史老人与茶马古道的总是一再错过。汉朝初期,史家曾瞥见过一条暗中与帝国通连的古道,经由四川(蜀)、云南通达印度(身毒),便胡乱凑了个“蜀身毒道”就了事,以为不过是外藩窃羡蜀锦、丝绸、瓷器等中原物华天宝而开辟的小道,仅此而已。在很长历史时期,奉中原为正统为史家眼中,西南一隅只是“夜郎自大”“瘴疠蛮荒”“蛮夷之地”的代名词,即使到后期人们发现除了蜀身毒道外,还存在着大小不同的“进桑麇泠道”“剑南道”“大秦道”“盐闰古道”等历史通道,他们还是凭着顽固的习惯性思维,把这些都笼统地划到“丝绸之路”里面,美其名曰“南方丝绸之路”。表面上是借光添彩,实则沦为它的附庸、陪衬。
上千年来,茶马古道一直在那儿,却在史书中一直扮演了在场的缺席者角色。这条古道绝非官史中的“蜀身毒道”“南方丝绸之路”可以替代,它有自身的历史基因、地缘特征、文化脉络、变迁记忆。它是独一无二、卓尔不群的。这便是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很年轻,因为这一名称的命名才有20余年,这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极为短暂的一瞬;茶马古道又很悠久,毕竟千百年来,它一直存在着,一直奔流着鲜活生命力。
20年前,一批来自云南的青年学者徒步考察了滇、川、藏交汇的三角区域,历时3个月,行程2000公里,写成了《滇川藏三角区域考察记》一书,由此揭开了这条神秘古道的面纱,“茶马古道”成为它的正式名称。这些年青学者也绝没有想到这一名称会带来一场“文化震撼。”20年来,这一学术新概念变成了一个实体名词,“茶马古道”不只是一条路的命名,它也成了品牌、商品、地方荣誉、文化符号;它不仅是中国西南的,也是国际的。国家文物局准备以国家名义联合茶马古道、中国大运河、丝绸之路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
茶马古道的声名远扬主因在于它尊重了历史,还原了真实,契合了民心,不只是被这一古道涉及到的西南各族民众广泛认同,也为国内外广大学者接纳,迅速升温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并大有“显学”之势,甚至一些以前趋炎附势于丝绸之路的一些古道转向这条“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历史古道。
茶马古道是不可复制的,是惟一的,更非“丝绸之路”所能界定。与丝绸之路的官方主导截然不同,茶马古道的推动力更多是来自于民间;茶马古道以滇、川、藏为核心区而非西北;交易的物品以茶、盐、马为主而非丝绸、瓷器;穿越的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而非西北戈壁、中东沙漠;运输工具是山地之舟骡马,而不是沙漠之舟骆驼;与王朝兴衰起落的丝绸之路不同,这条古道一直稳定架构在漫长的历史时空中,其历史韧性一直绵延至现代,抗战后期这条古道成为维系国运的惟一国际交通动脉!在它即将完成历史使命时刻焕发出最动人的历史光芒。
与宽大阔绰、流光溢彩的官道不同,茶马古道是在惊心动魄的地球第三极中穿行,这条古道有丽江七十二道弯那样的石板路,但更多的是难于上青天的险途:汹涌怒江上呼啸而过的溜索道,万丈悬崖间的羊肠栈道,野兽、土匪出没的险径,隐伏着泥石流、滚石、滑坡的必经之地,鬼见愁的悬崖峭壁,进退两难的大雪封山。与史家笔下的帝王将相、文人书中的才子佳人不同,这条路上更多的是说着不同民族语言的赶马人,他们中有农民、商人,也有喇嘛、僧人、道士、朝圣者、流亡者。在这条路上,很少有文人墨客的浅唱低吟,更不会有史家累牍的记载,只有一路相伴的歌声:一唱三叹的相会调,慷慨悲凉的赶马调、情深意长的江边调,高亢嘹亮的康定情歌。一路如歌,在艰难中开拓、在绝境中崛起:月黑风高,野兽吼叫,马惊人慌,强匪夜袭,命悬一线;雪拥危崖马不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风餐露宿,经年辗转,望断南飞雁;夜行幽涧,鹧鸪啼血,心惊梦中人;鸡鸣晨霜月,起程星辉寒;苍山似海,雄关如铁,行路难,难于上青天,主题只能是前行。巍峨的雪峰、飘动的经幡、盘旋的雄鹰、坚毅的目光、沁出的汗珠、沉重的脚步、生死全系呼吸间……走过了雪原,踏遍了青山,见证了奇迹,悟透了生命。这也是茶马古道。
犹如天神设下的种种天难,但人类最终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坚定信念一一破解,最后获得大团圆。茶马古道也是上苍给人类出的天难,但在人类的信念与才智中一一化解,与其说他们创造了奇迹,不如说回归了天道,他们找到了天人合一的密码
与意义所在。
有人曾问之茶马古道精神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刚毅坚卓。
此为西南联大校训,以此概括茶马古道精神极为恰切。何况二者皆在国难沉重之时,在中国西南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两大动脉。二者何其似也!
士不可不弘毅。西南联大,办学8年,成就卓然,影响深远。它在国难深重、民不聊生之际,为中华民族造就了一批真才实学的栋梁,在今人无法想象的困境中把不可能变成了现实,变成了一个坐标!甚至至今仍有着深远的意义。钱学森之问还会问多久?既是叩问现实的良知,也是拷问这个民族的灵魂。
很难寻找到第二条与之较难的古道了,这里视为地球第三极,世界屋脊。“无限风光在险峰”,外来的游客更多渲染了天界雪域、云贵高原、三江并流的无限风光,但一旦亲历实地,往往叹而观止,望而却步,很少抵达险峰,更不必说经年累月地风餐露宿,担惊受怕。茶马古道途经海拔最高的险峰,民族最多的秘境,生态最为丰富的地域,峡谷雪峰最多的名胜,最为艰险的悬崖峭壁……这里用了好多个“最”,但确实如此,只有领略过其间甘苦的人才能深切感受到这些“最”并不为过。茶马古道就是在这一连串之“最“中迎难而行,把一个个问号变为一个个惊叹号。在千难万险中创造奇迹,在绝境中迎来希望,在沉默中沉淀刚毅,并成就了斐然的卓越。是它把天险变成了通途,使天隔一方的两大文明古国息息相通,使山水相隔各民族心与心相连,使这条畏途成为经营幸福、缔造和平、带来吉祥的文明之路。相形于经济功能,茶马古道更深远的价值与意义在于精神。这种苦难中崛起的精神,对我们这个民族、国家乃至人类,弥足珍贵。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茶马古道不只是一条历史上的交通要道,它的价值内涵是多元的:它是一条茶文化传播之道;一条连结国内民族最多的商贸通道;一条多元宗教和谐相存的精神纽带;一条多元民族文化共荣共生的民族走廊;一条沟通中国与印度两大文明古国的文化桥梁;一条通向文明的历史之路;更是一条走向繁荣、富强、和谐的未来之道!(杨杰宏)